全国
取消
光阴荏苒,不经意间自己已经在讲台上走过27载;岁月浓缩,能够呈现眼前的是那些触动心灵的动人画面。有一股暖流涌进心间,是因为自己曾经影响和感动着学生;有一种情感让人肃然起敬,那是因为我能从学生的言行中得到启发,与他们共同成长。
1995年,踏入培训行业,尽管很多人看来在大学当老师跟在培训机构当老师有所不同,但是既为人师不论身在何处都应该有始终如一的职业态度和认真作风。记得一次托福阅读课,下课后,一个同学走过来跟我说:“胡老师,您上课非常认真,讲得非常精彩,但就是有时候我想听的内容您没有讲到。比如有些东西可能您觉得是难点,但是我们觉得不是;有些东西我们觉得是难点,但在您看来可能又比较简单,不会讲那么透彻”。这位学生似乎有点胆怯,看我点了点头,她接着说:
“如果您能结合自己当初学习时的情况、所处的英语水平,回忆一下当时您处在我们这个阶段学习英语时的难点和重点,可能就更能够把握我们现在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了,比如说哪些长难句。或者说,您自身在备课的时候也有一些地方可能是相对较难理解,需要反复咀嚼,那么这些可能对我们而言也是难点,在讲解的时候可能也需要多花点时间。”
原本以为自己设计的课堂已经精益求精,原本听来如此简单的道理我却忽略了,未曾设身处地去思考。通常,我们认为课后很多学生围着老师问问题是好事情,说明学生好问、好学。然而站在学生的角度琢磨,教学的目的不是给学生排疑解惑么?就是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将学生可能的问题解答。那么是不是从侧面说明这位老师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课堂讲解的知识没有有效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正如作家克雷格·纳尔逊所说“我们大多数人的麻烦是我们教起书来就像我们是神一样。完全没有我们的知识偶尔也会出差错的感觉。”毕竟教学不是老师个人的“一厢情愿”,而应该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知识供给与需求的“情投意合”。
从那以后,每次上课前我都会找学生们交流,在基本把握他们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再备课。基本上每次上完课,学生们都不会有太多遗留的问题,因为他们的问题在课堂上我都已经讲解到了。上课不就是要达到这个效果么?在大学教师通识教育读本《如何成为一名卓越的大学教师》一书中,有位老师提到:“没有谁是的导师,所以说教学相长,老师在教室里也可以从学生的见识中学到东西。”是学生的提醒,让我深知教学中换位思考的重要性;是学生的点拨,让我在教学中得以突破。
“Nobody is perfect in the world!(世上无完人)”,即便是老师,也难免会犯一些小错误。作为老师,当我们站在讲台上的时候很容易高高在上,难以听进学生的意见。然而,学生既是知识的受体,也是知识的主体,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有起码的胸襟客观去面对外界的评价或学生的感受,坦诚去接受学生的批评和意见。我习惯将学生对我的教学评估抄录下来,学生对我的肯定之处,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发扬。不好之处更需要一一列出,去寻求解决之道,在下次上课的时候把缺点克服掉。之所以学生的评价会褒贬不一,每个学生的评价又有所差别,就是因为我们忽略了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们所需所想。如果我们换位思考,可能一切的问题都将豁然开朗。教育家柳宗元“交以为师”,不就是师生之间应和朋友之间一样,应该相互交流、切磋、帮助,而不是单纯的教导与被教导的关系么?
一年一年,教学还在延续;一届一届,类似的故事依然还在发生。讲坛上我用知识影响学生,台下学生们也用一言一行影响着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学生就是那镜子,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打量自我,从他们不同的故事和视角中我揣摩着人生成长的点滴,或者顿然醒悟,或者思考良久……我已经记不清学生们的摸样,但是我却小心翼翼地将从他们言行中感知的一条条道理储藏于心,引领我教学与人生前行。不论何种行业,不论身居何种位置,都应该有意识地站在对方的角度、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上至古代君王微服私访考察民情民意,设身处地站在黎民百姓的角度去考虑;下至寻常家长熟知孩子兴趣爱好,给予孩子空间,让其自由发展。换位思考,不仅仅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更应该是我们人生成长、为人处事的一种行为习惯。
上一篇: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特模”
下一篇:2011大学新生开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