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取消
“向日葵国际教育高峰论坛(2016)”京沪跨城举行
中美教育导师共话国际化人才培养
培养国际化 家庭教育大有作为
2016年5月14—15日,由现代教育报社、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联合主办的“向日葵国际教育高峰论坛(2016)”在北京、上海跨城举办。5月14日上海率先开幕;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高峰论坛在北京盛大举行,中美两国40多位教育导师、学者、校长、实践者、媒体人士齐聚一堂,近千位家长亲临会场,直接、务实、深入地探讨“培养国际化:家庭教育的作为”,直面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人才培养问题,集思广益以帮助更多教育者、父母和孩子享受学习的乐趣、感受成长的力量、圆梦国际化的追求。
新华社时间发布论坛报道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6-05/15/c_128984136_3.htm )
向日葵国际教育高峰论坛(2016)现场
出席北京论坛的嘉宾包括: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哈佛大学前亚洲中心运营总监、哈佛大学驻亚太地区代表乔恩·米尔斯(Jon Mills),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滕珺,北京汇文中学校长陈维嘉,现代教育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廖厚才,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总裁兼校长胡敏,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总裁助理兼留学服务中心总经理冉维,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陈采霞,美国爱荷华北京市私立汇佳中学校长益孟德,北京市新英才学校AP国际中心执行校长江承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教育学博士、全额奖学金获得者胡佳怡,《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主编杨咏梅,光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兼《留学》杂志社社长孙献涛,《现代教育报》副总编辑阮滢,《现代教育报》总编辑助理罗德宏。
北京论坛嘉宾合影
出席上海论坛的嘉宾包括:剑桥大学外语考试部讲师李毅、原剑桥国际考试委员会官员马晓平、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家庭健康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马梅、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国际部主任黄徐娟、立洋国际教育董事长李艳萍、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国际部主任潘炜倩、美国诺斯克劳斯新和学校执行校长吴澄、《外滩教育》创始人兼总编辑田健东博士、缪思教育创始人陈尔东等
上海论坛嘉宾合影
家庭教育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大有作为
北京论坛开幕式上,现代教育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廖厚才和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总裁兼校长胡敏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
廖厚才社长在致辞中提到,对于培养国际化,家庭教育的作为主要有三个方面:(1)家庭教育要提前进入“留学应对”状态;(2)要在中国式家庭教育上找到文化自信、传统自信;(3)在家庭教育中要充分考虑到留学将面临的“毕业之困”。他认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孩子,是家庭教育的重任。世界各国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也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的竞争。
胡敏总裁在致辞中表示,全球化背景下,家庭对培养孩子成为国际化人才的重视前所未有,但同时,很多家长感到迷茫和彷徨,也有很大的压力,因为不是真正懂得家庭教育在孩子成为国际化人才的进程应该发挥的作用。基于此,新航道推出“向日葵国际教育高峰论坛”,取向日葵朝气蓬勃、健康向上之意,携手众多国际教育导师,希望能助力每一个有梦想的年轻人走向成功,帮助每一个家庭圆梦。他提出,在国际化的培养过程中,家庭教育有三大作为:(1)播种梦想,孕育奇迹;(2)培养成就动机,为孩子成为“国际化”创造引爆点;(3)家长做好参谋而不是指挥官,培养自信、有主见的国际化。从胡敏教授的发言中我们听到他作为一名老海归、教育工作者、美国留学生家长的深入思考,更感受到新航道作为教育培训行业的责任意识。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导师孙云晓先生首先做大会发言。在名为《谁来对孩子的未来负责——从孩子留学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谈起》的主题演讲中,孙云晓研究员认为孩子出国留学成功和失败也是家庭教育的成功和失败,并送给家长们四条建议:(1)把自己和家人变成地球村的居民,在实践中了解世界的变化,学会交往与合作;(2)提高孩子外语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孩子的主动性与自制力,养成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3)从小培养孩子奠定牢固的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4)给孩子一些发展的分析和建议,但要把尊重孩子的选择权作为不可动摇的原则。
哈佛大学前亚洲中心运营总监、哈佛大学驻亚太地区代表乔恩·米尔斯(Jon Mills)先生的发言主题是《美国看重的核心素质》(Applying to Top US Universities)。乔恩·米尔斯指出,申请美国大学确实和中国高考是不一样的,中国高考就是独木桥高分说了算,申请美国大学有很多途径。美国大学招生有自己的特点,学术成绩、课外活动、个人素质都很重要,需要均衡发展:(1)学术成绩方面,要特别注意在富有挑战性的课程上取得高分;(2)课外活动要能体现与众不同的特长和领导力;(3)个人素质方面,推荐信非常重要,中国的学生问题就是找一个名头非常大的市长或者校长写推荐信,实际上美国招生官更看重的是给你写这封推荐信的人对你了解多少,可能校长写的推荐信还不如你的篮球队教练写的,因为招生官知道校长不可能对每个学生了解,但如果你是篮球队队长,篮球教练必然对你最了解。申请美国想拿到好结果,除了“均衡发展”,还有一个方式可以尝试,就是专项突出,有某一项特别厉害的特长。
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总裁助理兼留学服务中心总经理、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管理硕士、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获得者冉维先生对乔恩·米尔斯先生的演讲进行了总结分享。
北京汇文中学陈维嘉校长与观众们分享的主题是《君子不器,惟教与养——兼谈传统教育与国际人才培养》。他认为学校和家庭教育应当有所兼顾,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君子之风,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应该在青少年人生成长道路上一些最为重要的节点给予特别的重视,引导他们既要有独善其身的自律精神,又要有兼济天下的理想抱负。从成长角度看,家长能给孩子最宝贵的东西是正直、善良、宽容、谦和的人品,是乐观、独立、不惧困难的性格,是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家庭特别要重视创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要教会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质疑。
中国式家庭教育如何与国际接轨
在留学低龄化趋势下,如何培养国际化人才,既是中外教育界的新课题,也是中国式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向日葵国际教育高峰论坛(2016)”北京、上海的圆桌对话环节共同探讨了“中国式家庭教育如何与国际接轨”。
《现代教育报》副总编辑、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委员会理事阮滢主持北京论坛“圆桌对话”,与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陈采霞、北京市新英才学校AP国际中心执行校长江承明、《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主编杨咏梅、光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兼《留学》杂志社社长孙献涛共同探讨了“中国式家庭教育如何与国际接轨”!
经过探讨,阮滢副总编用三个关键词概括场“圆桌对话”的主题“中国式家庭教育如何与国际接轨”——“精”,精挑细选,要对孩子所去的国家、院校、专业深入了解、理性选择;“准”,准备充分,要不盲目、不跟风;“稳”,稳健的心态,要对孩子未来发展、综合素质的培养有清晰的认识。
上海论坛现场的这场圆桌对话由《外滩教育》创始人兼总编辑田健东博士主持,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陈采霞、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家庭健康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马梅、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国际部主任黄徐娟、立洋国际教育董事长李艳萍与主持人就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核心特征展开对话,并探讨了中国家庭教育与国外教育理念差异、如何为孩子选择适合他们的国际教育路线等话题。
21世纪国际人才的核心素养
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总裁助理兼留学服务中心总经理冉维主持北京论坛第二场圆桌对话,与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国际与发展教育系兼职副教授滕珺,北京市私立汇佳中学校长益孟德,《现代教育报》总编辑助理罗德宏,共同探讨了“21世纪国际人才的核心素养”。
冉维先生向观众和嘉宾提了一个问题:“您认为21世纪国际人才的核心素养是什么?请用3个关键词概括。”家长们的回答包括:国际视野、一技之长、合作能力、创造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等,看得出家长们对这个问题确实有深入思考。现场嘉宾在家长们的答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分析,共同认为,“正确的价值观”是21世纪国际人才的核心素养的真正核心,并且就“中国孩子怎样才能拥有这些素养”给家长支招。
上海论坛现场的这一主题的圆桌对话由缪思教育创始人陈尔东主持,经过主持人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国际部主任潘炜倩、美国诺斯克劳斯新和学校执行校长吴澄、原剑桥国际考试委员会官员马晓平的共同探讨,嘉宾们认为21世纪人才的核心素养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学习兴趣、学习能力、道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