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取消
2018年5月13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联合主办的"向日葵国际教育高峰论坛(2018)"在北京举行。中外教育政策研究者、心理学家、人工智能导师深入浅出剖析人工智能对未来学习的影响;“PISA之父”、OECD教育与技能司司长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对“全球胜任力”进行官方解读;北京101中学、陈经纶中学、私立汇佳等中小学校长热议国际研学;哈佛、清华、北大等青年榜样现身说法。
700万家长通过线上线下参与,和全球教育领先者一起,直面“未来的挑战”,探讨新时代家庭教育的明智选择。
从当前到未来,中国教育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教授在论坛上说:“教育正在进入‘能者为(老)师、愿者为(学)生’的‘战国时代’;老师(teacher)和学生(student)的关系,也将向泛化的师者(tutor)和学习者(learner)转变。”
向日葵国际教育高峰论坛(2018)
国内外拔尖教育导师现场发言精彩回顾
中央国家机关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开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在总体目标任务部署中,教育与学习显得格外重要,担负着深度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重大历史性判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然包含了多样化的、有质量的、公平的教育与学习需求。
我们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教育与学习的总体要求,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确定了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办好人民满意的各级各类教育提出新要求新举措;三是更加重视全面增强教育系统自身实力和教育服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能力。
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的演进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差不多每十年就有一次同教育与学习相关的“革命性”变化。以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报告为起点,教育与学习理念开始里程碑式的变化,80年代新信息通讯技术兴起,引发教育与学习手段的显著变化。90年代WTO教育服务贸易,导致教育与学习支付方式的全新变化,而世纪之交以来,进入The first、二个十年,教育与学习日益密切联系可持续发展全局,形成教育与学习的发展模式、制度建设的重大变化。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011年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正规教育系指通过公共组织和被认可私人团体进行的制度化、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其总和构成一个国家的正规教育系统。学习则是指个人通过经历、实践、研究或授课,而获取或改变信息、知识、理解力、态度、价值观、技艺、能力或者行为。学习,伴随人类进化的全程,比正规教育范围更为宽广。因此,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组织的政策文本愈发倾向以终身学习(LifelongLearning)覆盖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从现在起到2030年的全球教育走势,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在寻求教育公平性、增强教育有用性、提升教师质量。
从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演进,我国的普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需要更顺畅地相互链接,努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前景,“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中国青年在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后,进一步求学、深造、进修的机会将成倍增长,学校教育与多样化学习两个“三角形”叠加而成的学习型社会,就像上海世博园中国馆那样,基石是足够扎实的基础教育,高层次平台则是进入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高中后教育)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深度融合及全方位混搭发展的全新框架。
上海世博园中国馆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与进程
教育现代化,一般是指后发国家在工业化社会前后不断追赶先发国家的教育变革创新过程,也是教育适应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新中国的教育,是在改造旧中国的基础上起步的。1949年大中小学在校生规模,像是一个倒图钉,只有100多万人能上中学,10多万人上大学,当时必须增设工农中小学和扫盲班,解决全国5.4亿人口中80%不识字的突出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世纪之交,随着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校扩招,大中小学在校生形成了金字塔形。2016年,大中小学在校生呈现正梯形结构。在全世界210个国家中,正梯形结构的大约有1/3,其他仍然处于金字塔形甚至倒图钉形。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入学(园)率都已达到中上收入国家门槛。2020年,我国教育普及整体水平将处于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之上。但是,同高收入国家相比,届时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我国还要分别落后10个、30个百分点,至少在高等教育阶段还要追赶很多年。
纵观世界各国,没有现成的教育现代化模板可供我们复制,中国教育现代化就是锁定在本国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目标已把教育现代化融入整个进程当中。考虑到教育周期长,教育现代化应比国家现代化超前部署实施,需要注意借鉴他国经验,这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5周岁是各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的起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多年来举办国际学生学业水平测试(PISA),成为衡量参与国家(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质量的指标之一。在2009年和2012年分别以阅读素养和数学素养为主的测试中,上海蝉联The first,但2015年加上北京、江苏、广东后,中国四省市样本学生在科学素养为主的测试中降到第十,如果把东中西部省区市陆续加进来,排位还会递次下降,这就是中国教育现代化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同在共和国蓝天下,同样的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学校标准化建设差不了多少,信息化硬件差距也在缩小,那么,差的是什么?就是师资质量。如果到2035年,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内的所有15周岁男女学生再参加抽样测试,结果不能在全世界前20名内,那我们的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会大打折扣,可能难以胜任国家现代化赋予教育与学习的重任。
张力教授在"向日葵国际教育高峰论坛(2018)"进行主题演讲
迎来教育与学习资源“战国时代”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阶段。“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与学习,将形成从1.0到N.0的升级版,在学习与教育游戏化、因材施教在线互动、翻转式课堂和教学、高度弹性和个性化等方面,正在呈现多样化的探索格局,其中,最为明显的特点是,老师(teacher)和学生(student)的关系,也将向泛化的师者(tutor)和学习者(learner)转变。
我国将迎来教育与学习资源的“战国时代”,政府将依法重点保障公共教育服务资源的公平性、普惠性、均衡性,同时,市场机制配置学习资源的选择性、竞争性日益活跃,仅靠公办教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国家法律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教育与学习领域,提供多样化服务。
“战国时代”正在形成弥散式、泛在式、自助式、互助式的学习形态,“能者为师VS愿者为生”的新格局逐渐显现,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开始介入教育与学习领域以来,当前多见于对人类可迁移性知识传授辅助,未来将可能转向人类与人工智能系统共商、重构、创新知识结构,达到人类和人工智能系统的共生共存状态。
有理由相信,2035年前的中国教育与学习现代化,将沿着坚持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提高质量、促进公平的主线,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基础支撑,并借助教育信息化、教育网络化、教育国际化注入的活力。展望21世纪中国人的教育与学习,将朝着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为有用、更加持续的方向迈进,让亿万人民群众更满意。
"向日葵国际教育高峰论坛(2018)"现场
审稿:李若曦(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家庭教育研究院)
责编:张 璋(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家庭教育研究院)
摄影:张铖、白今(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公关媒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