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取消
1、高校招生数据
NEW CHANNEL
近几年,逆向考研的情况并不鲜见,我们先来看一些高校公布的招生数据:
武汉科技大学
2022级入学的3188名研究生新生中,来自双一流高校的有159人,其中来自985高校、第一志愿报考武科大、被录取的2022级研究生新生有8人,他们分别来自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中山大学等;而来自211高校、第一志愿报考武科大,被录取的2022级研究生新生则有38人。
上海应用大学
2022级硕士研究生新生中,来自985院校的有14人,来自211院校的有48人,共占比5.8%。
昆明理工大学
2022级研究生新生中,有92名本科来自985高校,包括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这四所C9高校。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2年报考生源中,来自双一流高校的考生有602人,录取人数为215人,主要毕业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
广州大学
2022年研究生新生中,毕业于985、211高校的学生分别来自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高校。
2、逆向考研的原因
NEW CHANNEL
近几年,逆向考研的趋势逐渐上升,这背后原因可以归纳为:
考研竞争加剧,压力增大
“近几年,受疫情影响所产生的考研热、慢就业等观念,促使越来越多人报考研究生,而一些知名院校的招生计划并没大幅扩大,无形中加剧了考研的竞争激烈程度,高校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也随之水涨船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叶璟分析认为,与其报考名校高分落榜,不如报考“双非”高校拔得头筹,成为了一些考生选择“逆向考研”的出发点。
择校标准发生变化
一些“双非”院校在某些学科专业上其实并不逊色,“专业优先”也就成为了一些“双一流”高校毕业生考研时的首选。除了专业优势,地理位置、就业机会也成为考生选择时考量的因素之一。
“高分”落榜调剂
部分“双一流”考生因高分“落榜”而调剂到“双非”高校,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逆向考研”的比例。比如,近几年来热门的计算机、信息工程、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报考人数大幅上升,一些学校的这些专业甚至出现名校“调剂生”人数甚至超过了报考该校相关专业的第一志愿录取学生人数。
3、如何看待「逆向考研」
NEW CHANNEL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认为,“逆向考研”引发关注,是因为它挑战了“学生只有‘向上’考研才是正道”的教育理念。事实上,只看是否为“双一流”建设高校而对一所高校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是不科学的,而对个体学历身份的歧视更是一种陈旧观念。
对于「逆向考研」的趋势,我们应持客观的态度看待:
考研的选择多样化
一般来说,学生应综合考虑个人学术理想、兴趣爱好、考研竞争力、学校所在地及家庭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来选择读研学校及专业,简单地以“向上”还是“向下”考研来做出优劣评价,颇不客观。“逆向考研”现象显示了部分学生考研、读研的多样化选择,这种多样化选择的教育格局蕴含了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先进教育理念,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从“挑学校”到“挑专业”
“逆向考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从“挑学校”到“挑学科”的观念转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理性的考研本就不应该以追逐学历为首要目标。在本科教育阶段,学生选择综合实力强的大学,接受通识教育;而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则选择办学实力强的学科、专业,这是更为理性的考研规划。
破除“唯名校”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逆向考研”现象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必然出现的一种选择。选择“双非”高校报考研究生,客观上分离了就读学校与个人能力之间的关联,破除了唯名校论。对于已有“双一流”身份的高校,相当于多了一次对学生进行过程选择的机会,显然对学校的品质提升和增加流动性更有利。对“双非”高校无疑也属利好,有助于打破唯名校论,促进各种办学资源更理性地依据专业实际需求而非学校的名气配置。
其实,无论是否“逆向考研”考生都应结合自身能力和兴趣择校而不是一味、盲目地追求名校
这也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意义所在
在考研这个“十字路口”无论是正向冲刺还是逆向追求只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出满足自身期待的选择对未来有更清晰的认知都在通往正向的人生
「逆向」考研人,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