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取消
最近,部分高校公布23考研报名人数,可以预见今年考研人数应该会再创新高。
考研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同学压根没想过自己适不适合读研。
以至于研究生被清退,似乎不再是令人震惊的事情了,好像过段时间,就有一群研究生被“公开处刑”……
●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工作委员会研究决定,依据《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第三十九条、《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第四十一条,对符合退学情形的13名学生给予退学处理。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官网发布消息,拟清退32名硕士研究生和4名博士研究生,不再接受其学位申请,并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注销学籍。清退均因超过最长学习年限。
● 武汉大学:
2021年12月14日,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关于拟对9名研究生作退学处理的公告。其中7名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另外,2名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未履行暂缓注册手续。
清退事件的发生,说明院校对于学生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研究生的规范越来越严格,研究生不再是考上就无忧,“严进严出”势必成为未来教育趋势。
同时,从以上院校清退缘由可以看到,主要原因是在规定年限未完成学业。在别的同学都能完成的情况下,这些学生没有完成,实践证明,这些学生不适合读研,早点放弃,早点解脱。01教育部官方劝退
对于这类同学,教育部早在2019年就出台过关于不适合读研的学生分流政策,官方劝退。
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教育部门也看出来现在部分大学生一毕业就考研,并非出自对学术的热爱,更多的是人云亦云的选择,很多考上的混日子,导致“水分”研究生太多。
这对于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而言,也是一种伤害。
如果经过认定,如果一个人根本不适合接受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勉强发给其研究生学位,可能损伤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公信力。
对于这种混日子的研究生提出及早“分流”,说白了就是别考研了,还是早早就业。
02这三类人不适合读研
当研究生分流机制真正得到贯彻落实之后,如果你在研究生阶段不努力,哪怕已经付出了时间和金钱成本,依然无法拿到学位。在这种情况下,自己适不适合考研,有没有做好读研的准备,还真的需要三思而后行。
所以,以下3类人群即使考上了研究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求学的过程将会是一种“煎熬”,而非真正的学习深造。
第一类:本科期间为了逃避就业,盲目选择读研的人
逃避就业读研,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有人说,没有高学历,很难找到好的工作。但是在大多数事实面前,高学历未必就容易找工作,读研之后,你会发现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一样要拼尽全力找工作,赶上经济不景气的时刻,还可能比本科毕业时更难。
在“名校+高学历”的硬件竞争过程中,学生的软实力与综合能力更为关键,而这些关键的要素,研究生期间并不一定能够被全面提升。如果同学们只是为了逃避现实,逃避就业压力,而选择读研,那么终究还是要被逃避的念头所累,不如趁早去挑战,去提升,去拼搏。
第二类:缺乏扎实的学科基础,盲目跟风,在读研期间将就的人
有的本科学生,在大学期间混日子,时常出现挂科的情形,对本专业的学习内容感到厌倦,但是到了大三时期,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忙碌地奔前程,突然也想加入考研的队伍,找一找翻身的机会。于是选择了最好考的研究生深造途径,考进一个普通的研究生培养单位。
在之后的两年或三年当中,这些学生很可能继续混日子,在本应该拼搏的年纪,选择了安逸,那么研究生毕业之时的结局可想而知,也许会被分流出局。
第三类:本科专业属于应用技术类专业,注重动手能力的专业人群
通常而言,此类专业人群主要分布在理工科专业领域。
我们常说工科专业学生的考研比例,要比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考研比例低很多。因为一些注重动手能力的应用技术类工科专业,更多是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操纵能力,而非理论研究能力。
如果这样的学生群体,执意要考研,研究生三年之后,走出校园,在同样的工作岗位上可能与本科生有了落差感。
03考研党应该如何应对
虽然院校不会强制清退分流,但教育部也是给了我们明确的指导,并不是读研就一定比本科强,多类人群是不适合考研的,我们一定要结合自己的自身情况,比如:自身条件、经济条件、就业去向以及自身毅力、能否坚持到最后等多方面权衡。
比如说法学专业,经济类专业,这些专业考上公务员以后有很多的工作职位可供选择,而且待遇还都很好。如果你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如果你恰好选择了一个比较容易考公务员的专业,那么其实可以不用考研。
再好比,专业属于应用技能型,就读技能应用型专业的同学,只要大学期间把专业课学好,实习的时候不浑水摸鱼,毕业的时候找一份对口的工作还是非常容易的,而且对于这类专业而言,三年工作经验或许比考研三年更加有用。
综上,在考研人数不断扩大的时代,我们应当冷静对待考研和读研,认清自己的能力,也要认清时代发展的需要,审时度势,及时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