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取消
曾经读到一篇文章说某大学生去一家英国公司面试,面试官给每人发了一张纸,上面只有一道简单的题目:英国每年买几个高尔夫球?没有其他数据,要求在40分钟内完成。
看到这个无厘头的题目,大学生几乎傻眼。既来之,虽不知具体答案但总可以说说自己的解答思路,于是她开始在纸上将自己的思路写下:球的数量与市场需求有关,市场需求与人口有关,再假设最有可能打高尔夫球的50岁至45岁之间有多少人,多久一次,需要用多少球,为使数据精确,还写明了如何进行抽样调查……阐述完毕后她提交了答卷。两周后收到了该公司的录用通知。
其实,大学所学并不只是储存在大脑记忆库里的书本知识、固定答案,更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近日,网络上流行一个“口袋技能”的说法,顾名思义即无论身处哪一行业,哪些岗位,都能随时拿出来用的技能,包括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许多用人单位并不强求人才的专业对口,而更看重员工的 “口袋技能”,大学教育应更注重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在我看来这里的学生素质指的就是良好的品性,正直、诚实的为人处世之道;而技能,一是指专业知识与技能,二是做任何工作所需要的通用技能,如语言沟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德才兼备。大学的专业学习,社团活动的参与不仅在积累丰富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训练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最需具备而又容易被大学生们忽略的。
步入大学,很多同学疑惑不知如何处理大学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比如有同学问我:“ 胡老师,本人对广告学真的很感兴趣,但不是学广告学的,稍微搭点边儿,您认为我毕业后还能进入广告行业么?”这位同学毕业后能否进入广告业不能就此定论,因为走向社会后你会发现专业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并没有太直接的关联,尤其是当你毕业10年、20年后再回头对比自己所学专业时,这个现象会更加明显。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提任了美国法院首位拉裔大法官Sonia Sotomayor,如果按照中国的常规推理这个大法官应该是法律专业出身。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位大法官本科所学专业是历史。其实大学专业的学习目的不是赤裸裸地为工作而学!在这个问题上似乎中国学生表现得比较功利化,比如,一个学生毕业后想经商,他可能报考的专业会是市场营销,而如果一个学生毕业后的定位是职业经理人,那他的专业十有八九会是管理类专业,可能还想读个MBA。这种想法完全合乎逻辑,也无可厚非,然而在我看来大学里专业就像一个圈子、一个平台,你可能会认识很多这方面的人,但专业的学习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一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这些能力不受专业所限,能让你终身受益。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为什么本科学历史的人也能成为美国大法官?学历史可以很好地培养一个人批判性阅读和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是美国法官最应具备的能力。他们需要阅读大量的法庭记录,并且进行分析、推理等工作。这种能力正是本科时历史专业培养起来的,所以学历史的人最终能成为美国法院大法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事实上,美国法学院录取委员会对未来法学院的学生有过建议:法学院想要的学生是那些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有良好的写作技能、对塑造人类经验的各种力量有相当理解的人。其实学什么专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通过这个专业培养了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的培养才是根本。
我们通常说一个人具备某种能力往往是因为其“显性”特征,比如你学会计专业可能别人会认为你具备相应的会计知识、专业基础,而你参加一个文学社团可能别人会认为你具备一定的文字写作功底。但是还有一种“隐性”的能力其实是更重要而通常容易被忽略的,比如说学过会计的人工作上会比较精细,对数字的处理能力比较强;而参加过文学社团的人,可能他具备文字上的严谨性,处理问题比较有条理,同时具有看问题的辨证思维能力……这些能力一旦养成将陪伴我们一生,而成功真正的后劲往往在于这些“隐性”的能力。并非学什么专业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它们之间的联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密切。马云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但现在他是中国电子商务的领军人,相反很多学MBA出来的学生并不能如心所愿进入企业的管理岗位,可能做了策划工作,或者一名普通的营销职员。
大学是每个人塑造良好品性的关键时期,大学之学,不在于学什么专业,做过什么事,而在于我们是怎样去做的。因为专业的学科知识可能被遗忘、被折旧,大学的真正所学是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社会实践的参与、课外知识的涉猎获取一种思维方式、沟通与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并在这些能力的培养中培养良好的自我素质,这种能力和自我素质的塑造才是大学教育之后剩下的东西,这剩下的东西才是你未来安身立命的真正资本!
上一篇:2011大学新生考研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