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取消

首页 > 胡敏专栏 > 胡敏文章 > 正文

少即是多(Less is more)

新航道
2012-01-04 00:00:00

 

  如今,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因为害怕错过什么,所以我们渴望获得更多瞬息万变的信息以应对变化;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们总是试图加快脚步以便挤出时间将工作做得更好、获得更多回报,却常常忘记人生的初衷;我们曾经扬言“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然而在现实的纷扰下,我们却迷失了自我……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写照,我们的苦恼是信息太多、诱惑太多,我们的难题是选择太多、无所适从。我们一直在求快、求多,然而,多真的就意味着好么?

  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不是小说作家也不是散文大家,而是80岁的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通常我们以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至少需要长篇巨著、卷帙浩繁,恰恰相反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以简练的文字摘得了世界文学桂冠。据评审委员会介绍:“特兰斯特勒默的诗集有一个特点:显现为简练、具体而苦涩的隐喻……他的诗凝练而通透,在他最近的诗集中,特兰斯特勒默的风格已经转变,篇幅更为简短,凝练程度更高”。国内众多诗评家在评价特兰斯特勒默的诗歌时提到“作品多短小,但精炼而意繁,真正达到了‘少就是多’”。事实上,特兰斯特勒默从1954年发表处女诗集《17首诗》至今,共发表163首诗,大多为短诗。正是对文字的极端强调,特兰斯特勒默四到五年出一本诗集,每本诗集一般不超过二十首诗,平均一年写两到三首诗。的作者一定是在权衡质与量时善于将“质”放在首要考核要素的人;的作品也绝不是通过量产而来,而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去粗取精而成。

  人生其实就像一个雕塑艺术品的过程,美丽与否在于你如何将那些影响美丽的因素剔除,正如米开朗基罗所说:“美就是净化‘过剩’的过程。”智慧的人生就是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那些在工作、生活、事业中我们曾经以为复杂的成功法则,多年后你会发现其实都很简单。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看到或者接触苹果产品时,感觉是:简单!而当你真正使用苹果产品的时候你一定又会感受到这种简单背后功能的强大。事实就是如此,强大的功能并不影响产品的简单呈现,简洁被认识是苹果最为普遍的美学特点,一直以来,乔布斯都专注于打造简洁的产品,这种对于“少”的追求已经延伸到产品之外。乔布斯1997年回归苹果继任首席执行官后,一上任就迅速通过“砍掉70%的项目,留下30%精华”的方式来确定主打产品,进而砍掉了近90%没有特色的业务和产品,陆续专注于iMac、iPod、iphone、ipad等产品和项目的研发。从苹果产品的设计、包装到网站的功能,在苹果的世界中,创新意味着消除多余的元素,进而凸显必要的元素。乔布斯是敢于“对一千件事情说不”的人,尽管很多决定在当时难以作出,但一个个产品的热销事实证明,这些对于“少”的追求在今天看来无疑是十分明智的。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其实最初是由德国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设计哲学,他的设计作品中各个细部精简到不可精简的境界,不少作品结构几乎完全暴露,但是正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更显得高贵、雅致,而结构本身也已升华为建筑艺术。西格兰姆大楼为世界上栋高层的玻璃帷幕大楼。内部不少设施也由密斯·凡·德·罗与他的徒弟菲利浦·约翰逊一手包办。大楼前的广场约占地基一半,这在当时也是创举,集中展现了密斯·凡·德·罗所提出的“少即是多”原则。这种“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影响了一代建筑设计,甚至延伸到了人类其他各个领域的设计。事实上,密斯·凡·德·罗并没有受过正式的建筑学教育,他的建筑思想是从实践与体验中产生的,而正是这种实践体验让他理解了设计的本质。“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其实“少就是多”的内涵我们可以很轻易的从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美学中品味出来,国画大师最有意境的东西往往不是涂满笔墨的画卷,而是在于一大片留白之中那醒目的几笔。

  多并不意味着好,“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恰恰相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少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

  因为太多的诱惑,我们都在奔跑,筋疲力尽,但遗憾的是不知道为什么奔跑;因为对于多的苛求,我们都在拼搏,蓦然回首,却发现我们需要把握住的其实很少。少是一种追求,少是一种智慧,少是一种本质。不论是对于文学的追求,还是在商业上的取舍,抑或是建筑与艺术上的造诣;不论是生活、工作还是事业、人生,有一种力量只要我们转过身就能发现——少,就是这种力量!

上一篇:大学里到底应该学些什么

下一篇:享受婴儿般的睡眠

相关文章
更多 >
热门课程
更多 >
特惠活动
更多 >